



近日,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火了!
今天,让我们用电科人特有的浪漫和情怀
《登鹳雀楼》
——唐·王之涣
千里之外风光的尽收眼底,不仅仅只在鹳雀楼那一层台阶的高度。
中国电科“点睛”的中国天眼(FAST),被葱绿的群山环抱着,直径500米银白色的铝合金“大锅”是中国电科工程师们创造的奇迹。
观天巨眼,高耸入云。别说千里之外,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银河系星际介质前所未见的高清细节,对研究银河系内的星际生态循环具有重要意义。
《春晓》
——唐·孟浩然
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
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
测云、测雨、测风。
温度、湿度、气压、风速、风向、雨量、太阳辐射等环境核心气象参数。
中国电科研制的全系列气象雷达、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、气象综合信息平台等国内领先的气象产品,应用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,国内占有率超过60%,并承建了70%国内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建设项目。
风云变换,只叹那被吹落的花儿。现在不用担心了。
《早发白帝城》
——唐·李白
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
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一日旅途绝不仅仅只是一叶扁舟。中国电科的智慧交通产品带来的安全舒适之旅,远远超乎你的想象。
构建交通管理“上帝视角”,让数据“汇起来”“跑起来”;研制的各类车载器件、芯片、系统方案,给乘客带来安全、平稳、智慧、快捷的舒适体验;智慧公交平台服务于公交各业务运转流程,让绿色出行更加安然畅行。
《哥舒歌》
——唐·西鄙人
北斗七星高,哥舒夜带刀。
至今窥牧马,不敢过临洮。
北斗七星高,电科力量不可或缺。
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,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,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,中国电科参与了北斗系统从论证到建设的全过程,为北斗系统打造了“智慧大脑”和“指挥官”,以及布满全身的国产化关键元器件“神经网络”,一路护航北斗系统的稳定运行。在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上,始终印刻着中国电科的奋斗足迹。
《出塞》
平安回家是简单却美好的心愿。而从太空返回到“人间”何止万里长征。
返航归途“永在线”,看破“黑障”稳跟踪,精准定向迎“神舟”。中国电科布设致密安全的测控通信网,构建针对着陆返回舱的陆、海、空、天一体,近、中、远程结合的立体化搜救引导网络,基于定向仪提供的“信号跟踪正常”关键节点信息,着陆场一次又一次实现“舱落人到”。电科人为太空归来的宇航员点亮了回家之路。
指挥戎虏何须借用玉马鞭,“空战智能参谋”指控系统,让空中战鹰破击长空。
中国电科体系化布局无人化、智能化等技术方向,研制面向未来战争的作战指挥神经中枢,从我军第一套指挥自动化系统,到如今各军兵种、各级各类指挥信息系统和装备研制、生产、维修和服务,我们为军队研制、生产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科技装备,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,在国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创造了多项“第一”,被业界誉为“指挥中枢 大国重器”。
《上李邕》
——唐·李白
如今,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早已成为现实。
遨游九万里的梦想,月月年年都在上演,而中国电科始终是“探索太空的先行者”。
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单位,中国电科提供了航天测控、天基载荷、基础元器件等全面的航天信息系统技术支持,为其顺利发射、正常运转以及安全回收提供坚实保证。
《白纻辞其二》
在青云之上有一对“鸳鸯”名字叫航天器,他两边的巨型翅膀里是中国电科研发的性能优异的刚性太阳电池阵,稳定可靠的二次供电“脉搏”,可为航天器源源不断注入能量。
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采用了第一代刚性太阳电池阵技术;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应用了第二代半刚性模块化太阳电池阵技术;空间站核心舱则是我国首次应用第三代柔性太阳电池阵技术。太阳电池阵,让“鸳鸯”的青云之旅时刻能量满满。
《别鲁颂》
独立天地间,有中国电科通信测控系统,让天地之间“面对面”。
这条宽带、高效、稳定的通信传输“天路”,从不同维度编织了一条实现100%覆盖的测控通信网,在陆上测控站、中继卫星系统中,中国电科搭建遍布各个测控站点的统一测控系统,与架设在太空36000公里的中继卫星组网运行,在天与地之间提供图像传输。
《行路难三首其一》
电子科技事业的发展常常会面临考验,甚至挫折,但电科人永远都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,胸怀国之大者,甘坐“冷板凳”,敢闯“无人区”,攻坚“卡脖子”问题,勇攀科技高峰,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