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中,一群“文物医生”以他们的“文物复活术”,帮助众多珍贵文物化腐朽为神奇。但这群能工巧匠也发出也感叹,获得“重生”的毕竟只是少数的幸运儿,文物急剧老化的速度和修复手艺的逐年失传,让更多的珍品难以重见天日。
如何防患于未然,实现主动式的“预防性保护”,成为文物保护领域关心的问题。日前,中国电科声光电磁子集团研发的博物馆级环境监测平台,以高科技的手段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,为文物创造出一个“稳定”“洁净”的“家”,有效延缓它们的老化速度,治好了文物工作者的一块心病。
然而,这一系统究竟如何运行?需要借助什么高新技术?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?带着疑问,今天小推将陪您一探究竟。
这一神奇的平台包含了环境监测、自动调控、数据存储、关联分析等四大功能,是通过传感器、无线通讯、自动控制、数据存储、大数据等技术集成,为文物创造稳定洁净环境的系统解决方案。
简单来说,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检测采集环境数据,使文物所处环境数据化、可视化;自动调控就是然后依据具体的文物需求,对文物所处的温度、湿度等环境数据,进行定制化、实时性的调控;数据存储就是多维度存储文物的各种信息,包括文物历史背景及相关参数、管理数据、环境数据、3D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等,综合统筹管理,提升文物管理效率;关联分析就是对文物与其所处环境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,通过数据分析逐渐积累形成文物保护专家系统,对文物的保存环境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判,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。
整个系统分为馆级平台、区域平台和国家平台三级系统,而最核心的是底层的馆级平台,几乎所有的功能,都将通过这一系统得以实现。
馆级平台采用了物联网通用的四层架构,可完成对文博单位的监测和环境控制。四层架构,分别为感知层、网络层、服务层和应用层。
感知层为各类传感器与控制设备,例如温湿度监测终端,光照紫外监测终端,调湿机等,这一层的设备能够监测和上传环境数据,同时能够接收和执行上层指令;网络层为低功耗Mesh网络,能够无线低功耗地传输数据;服务层可完成整个系统的基础服务与通用功能,如数据存储服务,权限管理,数据管理等;顶层为应用层,面向具体的业务,如综合管理能够快速找到用户所需功能或位置,环境监测与调控能够对环境进行管理,藏品或设备管理能够对藏品或设备进行管理与控制。
以投入应用的某博物馆馆级环境监测平台使用情况为例。
进入系统,首先能看到本馆所属各个展厅的快捷入口,在这里可以看到该馆的馆外气象信息、馆内环境、设备、藏品的各项概况,同时可以快速地进入想要查看的展厅。
进入展厅之后,能看到该展厅的布局图。首先看到环境内展柜、藏品以及设备的详细分布情况。通过展柜和设备颜色的不同,在地图上实时显示该区域或设备的状况。同时,在右侧可查看该环境以及下属所有环境的环境特征值(温湿度极值,均值,极差等),通过这些特征值去了解环境的稳定和适宜情况,系统支持参数的可视化,能够直观地看到整个展厅温湿度的分布情况。
当对某一环境特别感兴趣或者发现异常环境的时候,可以在地图上单击该环境进入到环境详情与对比界面。在这个界面,可以看到该环境的环境曲线,并分析该环境所面临的问题,同时还可以在这个界面对多个环境的曲线进行对比。如发现问题,可以查看该环境的设备,并进行调控。
三级系统的其他两级——区域中心与国家级中心,作为监管和汇总平台,能够实现对馆级平台数据的监管、汇总、展示和分析,未来,随着馆级平台的普及,将对区域和全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完整收集,实现实时浏览全国或本区域的预防性保护概况。
目前,博物馆级环境监测平台已经在布达拉宫、金沙遗址博物馆等24个博物馆获得应用。在未来的几年中,将会有更多博物馆利用平台,帮助文物“延缓衰老”,成功“驻颜”。